只是无论杨慥不服,怎么在公堂上咆哮,都没有办法改变判罚。迎接他的,只是那判官冰冷的面孔,如果不是还顾忌着杨慥的老爹河中知州杨偕,说不定就这咆哮公堂的事情,判官就再让杨慥的屁股开一次花。
其他附从的人惩罚就要轻了很多,当然,这个范围可就不包括那五名辅兵。五名贪财的辅兵判处秋后斩首,他们的顶头的十多名长官都按照官职不同,各自被处以降职、罚俸、记过等惩罚。
这些判罚是来的那么快,第二天,杨慥便已经被押解送往窦州。
长沙王被打这股飓风没有持续几天,便被一股更大的飓风所盖住了。
赵禳自从踏春之后,便深居简出,不想这给了吕夷简可乘之机。庞籍和范讽互相弹劾已经持续是差不多一个月,在这个时候,吕夷简忽然向宋仁宗说:“庞籍和范讽二人争端已久,至今尚未平息,怕是其中有所内情,莫不如让朝廷派人主持,免得使得官家受此困扰!”
宋仁宗早就被这事情烦的要死,当下就答应下来。
吕夷简推荐淮南转运使黄总、提点河北刑狱张嵩担任主审官。因为这两年多来,吕夷简做事果断,处事正确,宋仁宗也没有多想,答应下来。
等赵禳知道这消息的时候,事情已经晚了,挽救不了。
这次的审判不是在东京汴梁城内,而是在南京。这个南京自然不是现代的南京市了,而是位于汴梁城东南方的应天府(现商丘)。
上位开始,赵禳已经知道结局不会太好的了。毕竟淮南转运使黄总、提点河北刑狱张嵩都是吕夷简推荐的人,要说和吕夷简没有一点关系,谁相信呢?只是想不到,结局是如此的糟糕。
经过听取庞籍、范讽及数十位证人的供词后,淮南转运使黄总、提点河北刑狱张嵩认为庞籍的弹劾的确有捏造的地方,原来的处罚,维持不变。看到这里,怕是会认为庞籍大败告终,事情却不是如此!
这也是吕夷简的高明之处,庞籍就算被贬谪,又怎么样?大不了过段时间重新起用就是了,但如果说庞籍没有罪,那岂不是引来一些人的兔死狐悲,而且自己在这事情上留下的痕迹,未免就太多,太明显了。
紧接着,淮南转运使黄总、提点河北刑狱张嵩二人认为,庞籍的弹劾虽然有不诚实的地方,但也不是完全不诚实的,有部分是真实存在的。范讽贬为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。
在北宋中期后,节度使已经成为寄禄官了,这个行军司马更是如此,特别是武昌所在的江南西路属于内陆,军职更是显得可有可无,这明显是无权无势的官职。范讽与其说是到江南西路为官,还不如说是去那里养老更加合适一些!
这还不算,在判处出来后,宋仁宗在延和殿和吕夷简、宋绶对答。吕夷简认为范讽之所以没有事情,全是因为宰相李迪的包庇。
李迪唯恐牵扯到自身上,连忙到皇城那里求见。只是宋仁宗有了先入为主的感官,不召见李迪觐见。李迪惶恐回到府邸,民间还有风言风语说,李迪在回到自家大门上,还一脚绊在门槛上,如果不是家人手疾,怕是要摔倒在地上。
第二天,李迪就被罢免相国的职务,贬为刑部尚书,知毫州。不少下层士大夫都对李迪的遭遇感到同情,他们的想法是,李迪心性淳厚,怎么可能包庇范讽呢?怕是太过好人了,这才错信了范讽。
这还不算,吕夷简还打压范讽在朝的好友。一个叫延年的官员,曾经上书刘娥,请求刘娥还政于宋仁宗,范讽知道了后,很赏识他,想调他担任自己的属官。不过延年并没有答应,表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,辞退了。这样的人,居然都被牵连,免去官职。
第212章权臣
朝中的官员虽然不满的大有人在,却没有人敢上书弹劾。
赵禳在府中知道了这些消息后,枪法也不练了,扔了手中红缨枪,长叹一口气。“权臣啊!”
“王爷!为何如此沮丧呢?”一把略带调侃的声音响起。
抬头看过去,在走廊一端,穿着明黄色道袍的公孙玄虚慢悠悠的走来,偏生手中却拿着一卷论语,叫人平生哭笑不得的心情。
“公孙先生啊!你到底是儒家的?还是道家的?”赵禳哭笑不得的说道。
公孙玄虚不以为然的把论语合上,道:“儒家又如何?道家有如何?甚至佛教又如何?不过是经世致用!王爷何必在乎他到底是那一家的呢?”
第166章
恋耽美